优秀的思想必须有优秀的推广者 -----读德鲁克《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序言有感
一、 关于序言<?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读的是德鲁克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本书开头请了5个专家或者是知名人士写了序言,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内容再看序言,就如德鲁克所说的“先有自己的见解”,看完之后,觉得真是一本好书,再看序言,却有些不同的感受,自己已在庆幸自己这个习惯,尤其是看到第三个序言,不由想起一句名言:“一个好的思想必须要有好的推广者”,否则真是害死伟大的思想,往往伟大的思想者必须有伟大的推广者,就如马克思有恩克思,达尔文有赫胥黎一样,相反,一个伟大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传播者,而且是假冒伪劣的传播者,那就不但不能发扬思想的伟大,反而伤害伟大的思想,真是遗憾。下面我来说说我个人对其中三个序言作者的看法。
1、 三个序言作者的三种风格
1.1 善于自作聪明的秘书---张瑞敏的序言
看完张瑞敏的序言,又看了几遍,感觉到张瑞敏是真正的喜爱和实践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并且学以致用,海尔的发展壮大和张瑞敏的管理才华息息相关,张瑞敏敏锐的抓住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之中,在海尔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德里克管理思想的光芒,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的感觉本文不是张瑞敏自己本人写的东西,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1)本文中有一段:“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而其后又说:“这就是德鲁克说的“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而个人在这个平台(即时组织)体现自身价值”和德里克的“组织内部是不会有成果出现”是不是有自相矛盾之说?以张瑞敏自己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专业性错误的。
2)本文每一段都自然不自然的应用德鲁克的一段话作为题眼,这是以写文章为工作的秘书习惯,就像在写领导的发言稿,每段话都要有一句或几句上级文件的精神作为支撑点一样。
3)最后一段非常说明问题,“在学习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创新--求是--创新,在以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段话,无非就是毛主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变形。也就是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猜想,以张瑞敏的阅历和态度,他是不会把这种常识性的东西拿出来贻笑大方的,只有秘书,而且是个年龄不超过35岁的秘书,才会认为只有自己懂点哲学,别人不懂不会,才拿出来卖弄卖弄,也有可能是秘书听见张瑞敏经常这样说,就写出来。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秘书。
1.2 表演大师和小品演员的区别-----赵曙明老师序言
这句话是针对赵曙明老师和第三位序言专家詹文明而言的,赵曙明老师,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读了赵老师的序言,感觉井井有条,要害清楚,思路明晰,其中的这段话:“大多数领导学方面的研究还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天生的,并试图从管理者的素质角度出发,寻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个人和特质。德鲁克先生从他自己的研究和咨询经历出发,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而自己基本无法控制。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像他施加眼里,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为应对这些情况,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无疑是德里克思想的精髓,读了这段话,我们再来看德里克的这本书,真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3 哗众取宠的典型性代表----詹文明先生序言
网上评论现在所谓的专家有几种典型性特征:
1)善于卖弄词藻,只要一鸣惊人,无论是否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2)说话必须浅入深出,尤其要说些大家都听不懂的话,
3)必须大夸新名词,而且是大家都没见过的新名词
4)要大量的使用反问句,疑问句,间或插入几个英文、法文单词,以求增加效果
5)说的都是些是是而非的话,好像有道理,就是经不住推敲,细细一想,什么都不是。听众或者读者听过或者读过后,最后发现,这个家伙说了一大通,说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位序言专家詹文明先生非常符合上述特征。
作为一名德鲁克管理资深权威,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及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应该对德里克的管理思想是最精熟的,理解得最透彻的,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序言里说的是什么:
首先,詹先生在序言开头就上来一段华丽的格言:“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心智、格局、视野、命运、未来,都是很打动人心的词语,都是具有震撼力和攻击性的单词炮弹,初初一看,很有气派的样子,可是静下心来一想,这段格言是什么意思?第一句:“ 心智决定视野 ”,好像从小时候起,就知道有句话:见广识多。也知道一句话:站的高,看得远。同时也知道,开启儿童心智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多看、多见、多开阔眼界,视野一广,心智就会提高,这是儿童教育学的常识,从古时候起,司马迁就有游千里之地,以广心胸之说,难道必须心智高,视野才广;还是视野广阔,见的东西多,认识的事物多,于是心智水平就有所提高,这两种方法相比,对于我自己教育我家孩子来说,还是先要开阔视野,多看多见识,而不是依靠提高孩子的心智来开阔视野,不知道詹先生教育自家孩子是不是先用什么方法提高孩子的心智,然后自然就会开阔视野了。后面一句话更看不懂了:“命运决定未来”如果从迷信角度出发,未来人生的走向就是命运的话,那么,用未来人生的走向来决定未来,这真是一个双重虚拟语句啊。如果现在的命运就能决定未来,那么,我们还看书干什么,就地等待未来的到来,不就行啦。真是看不懂。
第二段:“因为未满十四岁时的他,惊觉自己将是一位「旁观者」,亦即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我仔细阅读了不下五遍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实在没找到这段话的起因,不知詹先生从何说起?
第三段原文:“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就个人成长方面来说,即是以「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为个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Self Control),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即要以资讯交流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改善、自我更新及自我发展的工具,进而提升贡献、创造顾客之目的。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历久弥新、自我控制或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之一,更是厘清观念、启发心智、改变行为、获致卓有成效的有力保证。”
以上这段夹杂英语单词的不文不白的话,实在是对德鲁克的一段讽刺,“即是以「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为个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Self Control),什么叫“再加上”?如此粗俗的语言在一篇科学论文里出现,实在不是一种严谨的作风。
其后,詹先生说道:“所谓「成功无法教,有效可以学」,研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有效秘诀,即在于「行」,因为「行是就行,行就是行」,唯有从决策的系统思维开始启动,先作问题界定——不在于寻找答案而是问正确的问题,再订定精细的边界条件,寻找三至五个替代可行的方案,然后选择较适当的方案,而不是所谓最佳的方案,并采取行动,贯彻落实,但需要根据反馈机制、现实的情况和不确定的未来作立即而有效的反应,予以适当的调整与修正,力求成果之有效性。
与此同时,将组织的所有资源安排于优先、优后的重大工作上,且物色正确的人选,发挥其长处,以便作重大的贡献,并做好时间资源的分配,以获致卓有成效的成果。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的时间的量、质、值是否有到位?是否真正有生产性?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与资源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呢?决策的品质是否粗糙或存在偏差,因为匆促的决策往往都是错误的决策,唯有不断地检测评估,才能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们甚至于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唯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没有读过德鲁克的著作的人,看到上面这段话,实在是搞不清楚德鲁克到底在书中说的是什么,而我在仔细阅读过德鲁克的书后,我要说:这根本不是德鲁克的思想。
在赵署名先生的序言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德鲁克本书的核心和重点,而在詹先生的这段序言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读到的是都是詹文明先生这种莫名其妙的“行是就行,行就是行”的口语,像这种算命先生的口语,竟然在一篇伟大的科学管理论文序言里出现,真是一种耻辱。
在此三段中,詹文明先生主要想表述德鲁克的什么管理思想呢?我仔细的读了好几遍过后,我还是无法和德鲁克的原著联系起来,詹文明先生的序言,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在临摹《兰亭集序》,而且牛头不对马嘴,我深深的怀疑,詹先生到底读过德鲁克的书没有?
让我们再往下看,詹先生突发奇想、异峰突起,对国际公认的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本人不是一个有效管理者做出论述:“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他也可不这样认为自己真正有效!为什么? ”
为什么呢?詹文明先生引用德鲁克的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样,或许生活多姿多彩,却白白浪费青春,像富勒(几何学家)和麦克鲁汉(电视先知)这样的人,才可能让他们的使命成真,而我们却兴趣太多,心有旁骛。我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四十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鲁汉却花了二十五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造成相当的影响。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取材自《旁观者》一书) ”
于是,詹先生就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德鲁克自己说:“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所以,德鲁克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到底德鲁克是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世界自有公论,但是作为一个推广德鲁克思想的首席顾问来说,詹先生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詹先生笔锋一转,又回到德鲁克的本书上来,说本书有两个结论,一是什么二是什么,真是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詹先生提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其次,当今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关系着组织的生产力,更关系着国家的生产力”,所以:“为此,知识工作者必读熟读的一本经典作品,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有谁?”,既然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面临挑战,那应该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读这本书,怎么就变成“知识工作者”舍其他书不读来读这本书呢?难道,“知识工作者”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个概念吗?
从古代起,就有无数论述文章品质好坏的理论和作品,但无论何种观点,都指出,一篇文章的“义理、考证、辞章”①是最根本的东西,换句现代的词语来说,就是“逻辑、理论、文采”,从詹先生的这篇序言里,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证:
1) 本文从逻辑上说,基本是一塌糊涂,混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读完全篇,我们无法知晓詹先生到底要说些什么,只有一些毫无逻辑联系的名词组合。
2) 本文从理论性来说,一篇序言是对文章的总结和看法,本文总结出的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真是就如《红楼梦》上所说:“你不说还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不读序言还好,读完后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顿生远离之意,真是明珠暗投。
3) 本文从文采来看,最大的特点是:第一眼看上去,有很多富有爆炸性的词语,但就是经不住推敲,不想还好,一想全是漏洞,我们来看看作者的一些为文:
“ 命运决定未来。”
“因未满十四岁时的他,惊觉自己将是一位「旁观者」,亦即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
“ 他宏观的思维与微观的坚持”
“ 行是就行,行就是行”
“ 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
“ 所有资源安排于优先、优后的重大工作上”
“ 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他也可不这样认为自己真正有效!为什么?”等等若干,我们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只求话语一鸣惊人,不管有无道理。
据上述三方面来看,本文实在是一篇质量低下的序言。令人遗憾的是,一个德鲁克管理资深权威,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及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竟然是如此水平,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哀,但可喜的是,真正体会到也能真正传播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人中,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大有人在,对推广德鲁克管理思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伽利略所说:“真正伟大的思想不会为外界的影响而失去它本来的光芒,只不过是暂时暗淡而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