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22 08:38:31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10173字]

第一篇:素质教育在美国 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几年前,我曾读过黄全愈教授这本红极一时的书,但那时还没工作很长时间,感触不是很深,只是书中所描述的中西教育之间的巨大不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橱中翻到这本书,不自主地就翻开了第一页。我也是一位有着几年教龄的教师,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再次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里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如果说,中国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在手把手示范如何捕鱼的时候,示范者更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辽阔的渔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方法与技巧。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矿矿选择了蓝鲸的“研究”。他从图书馆找来十几本介绍蓝鲸的儿童图画书,经过阅读,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了什么。作者写到:“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更具价值。”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导引下,孩子的“研究”能力逐渐得到加强。小学五年级时,矿矿写的有关卡通画与漫画的研究报告,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非常专业化的论文了。在做研究的同时,他还自己创作了一个系列卡通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

到了七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矿矿在仔细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写成的论文《老鼠有决策能力吗》,则完全可称为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让我们看看他的研究结论:“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进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文笔何其老辣,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无可挑剔。

让我们再看看与矿矿同龄的美国孩子的一些研究课题:《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辛辛那提地区的气象与环保》??

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看书时,我也不时的反思日常生活中我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该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渔场。

首先,还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参与学习的活动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而变为乐于思考、努力想象、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师生间平等、尊重、民主、合作。

其次,课余让学生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每个同学都拥有一官半职,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编排进程,使他们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借助图书馆这个有利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头脑。

这些只是我在阅读黄教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后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想,我会尽己所能,努力在实践中去丰富、发展,力争有新的突破。

第二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剖析了中美素质教育的差距。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十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 创造性能不能教?

(2)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3)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4)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5)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 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7) 教育要不要平等?

(8) 要不要惩罚孩子?

(9)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10)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求学生统一用右手写字,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实质上是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内伤,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一个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根本无从下笔。

作者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从“像不像”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我们的训练模式是经由学生的手把老师的样板“复印”下来,没有“心”的参与,怎么可能画出自己的画?连“创”都没有,何谈“创造”?美国孩子学绘画则截然相反,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得到拓展,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升学压力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土壤,学生只是被填的“鸭子”,同样是被动的,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有中国老师问“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认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老师传给学生,所以创造 ……此处隐藏5383个字……悠久历史,曾经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每每回顾起来,都让我们引以自豪。但是历史永远是过去的时光,回顾辉煌的历史确实能够让我们有一丝的自豪感,但是,仅仅抱着“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等等的光荣历史并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任何的领先于人。我们的五千年历史确实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创造新的奇迹需要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学生努力地去创造,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或许未来他们也还是只记得我们是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我们不行的幻想着远古的辉煌,但是提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我们却无法接受,但回顾历史是无法回避的。牢记屈辱的历史,不忘家仇国恨,这样我们才能够奋进的展望未来,为了将来的

强大而努力。国外很少经历过中国这样的历史,所以他们则立足于现在,更多的是展望未来。

第三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不同。

中国人大多受封建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总是有“父为子纲”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边便永远是孩子,永远受到父母的爱护,孩子也要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加上,现阶段我们国家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更多的爱,更多的爱赋予孩子,把更多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成长,这往往造成孩子对于父母过多的依赖,缺乏独立的精神。而国外大多崇尚个人奋斗,所以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国的(推荐访问范文网:WwW.)素质教育固然有落后于美国的现状,但是现在我们也在不停的改革提高。其实,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素质教育的传统,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培育“君子”完美人格的人,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等思想都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太快,教育的改革没有紧跟经济的发展。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党和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素质教育。各个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推进改革中也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在,各个大学有许多社团,例如“播音社”“科协”“跆拳社”等等,这些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加,使学生有更自主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成长锻炼,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学生不会仅仅是为了读书而朝九晚五,学生能自我选择自己需要发展和提高的方面。一方面,学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更多一点的自我选择,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当让,虽然有这么多的可喜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不足。我认为,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大学教育缺乏“人文教育”。固然,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的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文教育却是培养一个人完善人格,崇高的精神追求的必经之路。人文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力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只有拥有高尚品德,才能在这个协同合作的社会中更好的于人合作,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和成果。 所以,人文教育是我们现在应该大大加强的一方面。

总之,中外教育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光要认识到我们的长处,更要的要认识到我们与国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完善中国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五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徐新燕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 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而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惩罚也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只靠讲道理、用行动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对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试想这些学生将来会走向何方,会有谁来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当然孩子的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它一定的处罚,也许可以挽救一部分学生,为社会减轻一定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阅读后最深的体会, 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源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的不同,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中国行得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做的只能依照中国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1017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