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5-03-20 08:37:33
《困境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13887字]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善,虽然对待别的同学,有时候仍然暴躁,但是对待我,他们的脾气明显好转。他们的生活意义不一定错误,但方式的错误也应该从目的入手。

令我沮丧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经验的欠缺,导致我对待有些服务对象束手无策。通过观察案主,和案主进行交流,可以明显感觉案主的某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何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我无法一针见血指出答案。这种无力感常常困扰我,甚至可以肯定,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无力感仍然会出现。理论知识的深化,案例经年累月的积攒,和同行的探讨,才会慢慢消解这种无力感。

二、女性价值的认知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价值一直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在提倡两性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女性进入工作领域,寻求新的价值。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取的一定成就,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太欣赏全职太太,自然而然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照顾家庭的价值。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往往会表现出雄心勃勃的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女性特有的温柔隐藏起来,以期得到别人的尊重: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似乎只有和男性在同一领域竞争,女性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对未来的规划中,也没有孩子的角色出现。我一度以为孩子是丧失自我的根源,一切都以孩子为重,生命的意义也只在于孩子,这种生活状态是我避之不及的。

阿德勒说,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其他个体发生兴趣,如果没有奉献目标,只想凭空发展自我人格,即只能装腔作势,徒然使自己更加不愉快。这种视觉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自我。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奉献家庭,照顾孩子,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自然需要竭尽全力的表现自己的才华。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就得到了体现。

做了青爱工程的十指连心测试,结果显示我属于温和的考拉类型,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将来我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太太。这个结果令我非常意外,暂且不去怀疑测试的准确性,或许很多潜质就被自己忽视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了我对自我的认知,刻意引导自己向被认可的方向发展。对女性价值的新认知或许会改变我的某些决定。

三、心理学的重要性

最近热议的让人毛骨悚然的话题是加拿大某色情演员杀害并肢解中国留学生,外表英俊美丽内心残暴凶狠。毫无疑问,罪犯的心理是变态扭曲的,他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之前虐杀了两只猫,之后又残忍的杀害了中国留学生,并把杀害过程上传网络。该事件带来的危害不单单是中国留学生的生命终止,还给留学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带来一系列后果,或者报复,或者隐忍,或者心理崩溃自杀等。

个体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充满色彩,也充满危险。心理学是否能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方式来降低犯罪率,并且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呢?当然,作为个体,也应积极学习心理学,正视自己的阴暗面,进行自我疏导和控制。

如果说《自卑与超越》是露出院外的一枝红杏,那么,心理学院落的满园春色一定让人流连忘返。感谢阿德勒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第二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杭电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我所看的《自卑与超越》是于2014年12月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李青霞翻译的。算是比较新的一个版本,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读到(奥)a?阿德勒的原本意蕴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所以我读的那本书并不是很厚,而且也比较好理解。作者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成、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成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所以我觉得对于那些心存自卑的人,阅读这本书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帮助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仔细看了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它的主线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生活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常识、理性与责任感。自卑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

人是群居动物,不能脱离集体而独自生活,所以我们每天就要面对不同的人。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需要交流,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独自的生活意义。他们所赋予的生活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所以在生活中就要面临失败。书上说 ……此处隐藏9469个字……动荡的叛逆青春。在结构和情节模式上,春树将“坏女孩”的情爱故事片段进行“mtv”式的拼贴。在主题和意义上,表现青春的“自在”和狂放,拒绝任何意义的赋予。

除了通过写作迎合媒体外,春树还主动投入到出版商与媒体共谋的文化产业运作机制中。比如春树的处女作《北京娃娃》的出版商是引发诗坛大地震的著名“下半身”诗人沈浩波。在其策划和安排下,将原来的书名《冰的世界》改为《北京娃娃》,意味着“80后”的“北京娃娃”比“70后”的“上海宝贝”更叛逆、更疯狂。春树在成都签名售书时的“肚兜**”也引发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和集中式的报道,激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和购买欲求。这种由作者主动投入的书商策划、媒体关注、读者购买的运作机制,跨越了传统图书的宣传、发行模式使该书的发行量一路飙升、势不可挡。由此,她的《北京娃娃》也以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从而使春树声名远播、名利双收。

如稍加思考,春树等“80后”青春文学作家的“文名”并非由于他们作品的深度,而更多源自于媒体的积极运作,甚至一度引起了世界级超大媒体的关注。在与主流媒体频繁的接触中,春树笔下“坏女孩”的另类形象被媒体以其自身的话语逻辑不断彰显,并表达着特定的媒体精神和媒体欲望,折射出大众文化语境中媒介主体的关注点,对受众的诉求点以及媒体自身的运作规律和逻辑。而这一切和文学的精神,文学的表意机制正相冲突。迎合媒体的写作必将导致文学被纳入到媒体运作的轨道而丧失了文学的独立品格以及对存在的勘探能力。

更进一步说,春树通过“坏女孩”形象的书写,所凸显的低龄、另类、叛逆的特点,在媒体的运作中,最终弱化为消费的文化符号,致使这种道德层面的“坏”始终未能深入到人性 “恶”的层面,没有真正的深层内涵。

五 青春写作的困境与超越

以研究青年亚文化著称的英国社会学家安吉拉·默克罗比曾说:“远离家庭和学校的控制,亚文化拥行一个相对自足自治的空间,这为它更为有力地削弱了其他社会机构对青少年的规范。这是亚文化的部分魅力之所在。”春树通过“坏女孩”形象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对抗姿态,尤其是在她的《北京娃娃》和《长达半天的欢乐》中,在对成人世界的行为方式,对北京某职高的教育体制,对官方的评奖选拔制度极尽嘲讽和抗争的同时张扬着青春自我的叛逆和自由。但是她对青春“自在”状态的执迷和不断表达主体自我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使青春永久化的努力,昭示了中国“80后”青春文学写作的困境。这一点正如系统研究西方成长教育小说的王炎所说:“青春写作一方面强调青春的躁动和冒险,另一方面又先天地被青春的时间性所限,所以这种小说的内部一定是充满矛盾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个体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延长青春,结局永远是开放的,成熟永远也不可能到来。这样一来,成长教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就被终结了”。对青春“自在”状态的执迷即是动荡、反叛的青涩青春的表达方式,也包含了对青春逝去的焦虑和无奈;既是表达青春主体同周边世界的矛盾、冲突,也包含了此种矛盾、冲突因成熟的延宕而不可解决的困惑、焦灼;青春的“自在”状态在表达某种叛逆精神的同时,也包含着青春的价值恰恰就是其自身的意义退化。这一切都意味着“80后”青春文学作家走出青春书写进行文学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通过想象性的写作以遮蔽生活经验不足的做法也暗含了青春写作的另一方面困境:在文本空间不断拓展和时间不断延伸的叙事中,包裹的却是大致相同的青春情绪和体验。然而这种青春情绪和体验并不能支撑起文学的大厦,虽然表达“坏女孩”的青春叛逆能给人们某种“震惊”体验,但文学最终必需返回到解决人们的现实困境和文化困境中来,必需以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表达

其所处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内涵。而在春树的作品中,“坏女孩”形象除了反叛的冲动和欲望的奔突之外,缺乏现实反映的深度和人物形象所应有的厚度。在“青春文学”的大旗下有所成就的“80”后作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继续被束缚在这面大旗之下继续创作听将令的文学,而是进一步拓展自身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将自身所具有的反叛精神铸造成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青春精神”,敢于冲破对人性扭曲和束缚的一切枷锁和罗网,表达用文学向社会发言的勇气和锐气。

再次,青年一代的叛逆的生活方式是表达青春叛逆的重要文化依托,但春树作品中青春叛逆者生活方式的书写仅仅停留在反叛的层面而缺乏必要的超越主题。没有了这种超越性主题,春树作品中的“坏女孩”形象就表现出为反叛而反叛的特点,反叛也因此丧失了本应有的文化意义。在其新作《光年之美国梦》中,浓郁的消费色彩和小资产阶级审美情调已表现的相当明显和突出。这表明了春树等更为年轻的作家在对此前的“70”后棉棉、卫慧的反叛中,代际特征已不明显。春树作品中的当代青年文化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有着更多的现实考虑和利益打算。他们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反抗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新意识形态的投靠。也由于春树的作品缺乏超越主题,“坏女孩”的青春叛逆所引发的焦虑仅止于青春的焦虑而很难上升到复杂的文化层面和幽微的人性层面。

最后,春树为媒体写作的特点,在迎合了媒体的关注点和诉求点的同时,也导致了小说精神的匮乏,也就是减弱了小说的精神内涵,同时,引发媒体关注的“坏女孩”形象在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消费社会、大众都可以认同的考量,必将导致这一形象的概念化而以“坏”流行。如果青春文学作家不能及时地摆脱媒体的附庸地位,获得文学的独立品格,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作品的最终命运。也即,当这种青春情绪和体验逐渐失去了媒体关注的热度,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之后,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青春文学作家将丧失自己的文学空间和文化命名。“坏女孩”形象的书写也即成为一种时尚,流行过后必将悄然逝去。

80后作家在忧伤中玩味忧伤,在虚无中反抗虚无、在平庸中反抗平庸,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身体和心灵的背后,是整个生命是巨大幽深的虚无和空缺。极大的青春生命的能量需要燃烧,而终极的巨大空虚需要填补,所以文学本身就变成最重要的燃烧和填补途径之一。80后通过艺术性的幻想和文学书写来反抗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困境,寻求青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排遣孤独焦虑烦恼和忧伤,寻求心理慰藉和精神家园。“残酷青春”的主题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因为青春年少激情冲动而受伤的孩子。春树以她自己的方式阐释着青春和成长的含义,她在不停地探索,不断地抗争,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叛逆也是一种生产力,哪怕有些残酷呢。在生存环境的残酷与作家个体的挣扎下,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作家努力跻身社会主流争取社会正统的认可,却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适应社会的无助和恐惧,在这样一种悖论之中80后作家渐渐成长壮大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力量。无论在当前还是在以后,以春树为代表的的80后作家无疑是文坛上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具有浓厚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去探究。

向您推荐其他范文:

【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你也能超越优秀》读书笔记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与超越策略

高三班主任的现实困境和超越

读书笔记与心得

《《困境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1388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