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ok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设想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初读,读熟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2.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停顿、读音。3.集体正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4.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语调5、学生齐读课文6、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7、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板书(边讲述边板书)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若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乐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8.学生反复读课文,并熟读成诵。9.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三、精读,疏通文意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研读,赏析文章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展开讨论。
2.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3.“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五、朗读,积累词句1.回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
2.整理文章多音词,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六、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若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乐
学习研讨:
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他求学时的艰难的?
明确:三个方面:无书之苦、求师之难、生活之艰。
②根据第二段内容,请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求学路途艰难;衣服破旧;食物粗劣。
③文中写了教师的态度和同舍生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教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和求学态度的诚恳。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在于与作者的贫困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生活条件的艰难,从而衬托他读书的勤奋、执著和以读书为乐、乐以忘忧的求学精神。
④作者的勤奋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体现在“手自笔录”、“色愈恭,礼愈至”、“略无慕艳意”等语句上。
⑤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
明确: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此处隐藏13327个字……,是大雪天,他来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僵了。我赶紧拿热水给他擦洗,又给它盖上被子。不知过了多久他才慢慢暖和过来,总算捡了条命。住在旅店中,一天只有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师: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二、读懂人物
师:大家以不同的身份介绍了你所交往的宋濂,现在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生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概括。)
学生活动: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 常向有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按约定日期送还。
——致书之艰(师板书“致书之艰” )
生:遇到问题,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请继续 关注:Www.)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寻师之艰
生:请教老师要毕恭毕敬,看老师脸色——“先达德隆望尊??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不曾稍微把言辞和态度放委婉些。
——问师之难(师板书“从师之难” )
生:求学路途顶风冒雪,足肤皲裂;差点被冻死,至学舍,多亏受人照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当年我从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行、住之苦
生:陋食敝衣——“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我寄居在旅店里,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好像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吃、穿之苦(师板书“求学之苦” )
师:本文主要从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这三方面来讲述了作者的求学生涯。作者讲述这些的目的是劝勉马生努力学习,老师也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劝勉效果更好。
(课件出示:“贫困是一位良师,苦难乃一所名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读书条件并非人皆具备。期望马生能珍惜年华,精心向学,终能成为吾国之栋梁之才。”)
学生表现:
生:宋濂的劝勉效果更好,因为用自身的事实经历更易打动并说服马生。
生:老师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
生: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谈起,委婉地说到马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马生专心用功读书。
三、读出自己
师:面对这些困难,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成为一位学识丰富、文采彪炳的大
文学家。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句式:“我读出了一个的宋濂”。
学生表现:
生:我读出了一个勤奋、刻苦读书的宋濂。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中读出来的。(师板书“勤” )
生:我读出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宋濂。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有强烈从师愿望的宋濂。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尊敬老师的宋濂。从“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位隐忍、坚毅的宋濂。从“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有志向的宋濂。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中读出来的。
师: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有所成就,环境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文中表现了宋濂少年时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但他同时认为“有足乐者”,由此,你认为苦与乐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苦与乐相互依存,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生:以苦为乐,其乐无穷;
生:先有苦后有乐,有苦才有乐。(师板书“乐” )
师:作者虽家境贫寒但执著为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对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你有怎样的看法?
(自由组合,分别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或“宋濂”、“先达”的身份,开展一次对话活动。)
学生表现:
生:应肯定学习态度和刻苦精神,正确认识是非关系,辩证看待刻苦精神与快乐学习的关系、学习条件与成才的关系。
生:应认识到彼时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中国旧式教育沿袭已久的、普遍的传统。
生:应领会作者意图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生:应肯定其中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
生:要正确处理好尊敬老师与追求真理的关系,倡导教学相长,倡导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学生表现:
生:想当官,想赚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了自己的将来。
生: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作者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于所者来说这是一种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做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师: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这么多的感触,其实,要想做成一件事,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拾级而上的过程,每上一个台阶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虽然苦,但因有勤和乐的相伴,最终会学有所成。这也是我对在座各位同学的期望和勉励!(板书并勾画台阶)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